在线辅导

一是追求渗透,启发领悟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,存在两种现象:一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点讲解,二是轻例题教学、重课堂练习。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,即只追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,掌握常见题型的解答,而不注重分析知识和习题背后的数学逻辑。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,会磨去数学本身的学科魅力,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。

教师应当把知识教育与思维训练巧妙融合,把思维训练渗透到每一节课,植根于每一个知识点。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,指导学生运用观察、实验、比较、猜想等方式,充分揭示思维过程,把概念的形成、结论的推导、规律的概括等过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,使学生亲历知识发生、发展的曲折而生动的思维过程,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数学思维的美。

二是积极动手,引导思维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。”小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欲望,对数学这样一门思维体操来说,将抽象思维和“动手动脚”结合,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。我在讲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,找了12个小正方体积木,让学生试试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长方体,又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长宽高,引导学生思考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,最后推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。看似简单的一项操作,却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。有学生课下找到我,问其他多边体的组合是否也适用这个公式。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。

三是任务驱动,激发活力。小学生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认知阶段,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务,提出一些数学问题,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课堂学习。设立任务时,应注意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要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。比如,讲授立方体的表面积时,我特意了解到某学生即将过生日,然后准备了一份需要包装的小礼物和彩纸,要求全班学生帮我用最少的彩纸完成任务。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,为了完成任务,他们提出了很多充满童趣的方案。这时,我再提出让他们测量小礼物的长宽高,并介绍面积的计算公式,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,进而思考:如果立方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,该怎么计算?一个普通的表面积计算就拓展为对整个几何图形知识系统的探究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猜想的过程,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。由此可见,任务驱动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开拓能力、实践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。

本文由课成网校http://wx.kwk100.com编辑发表